-
斯諾登事件發酵:《衛報》公布美監控全球熱力圖 中國德國受重點關照
關鍵字: 棱鏡斯諾登監控門無界告密者熱力圖大數據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國入侵中國網絡多年棱鏡監聽門頭條觀察者頭條觀譯最早披露美國“棱鏡”監控門的英國《衛報》11日再度爆料,公布了美國國家安全局收集情報的全球熱力圖。除了中東熱點地區和美國本土外,中國、德國、印度都是美國情報收集的主要來源。前天,“棱鏡”監控門揭秘者斯諾登再度爆料說,美國政府入侵中國網絡多年。衛報披露的熱力圖與斯諾登的爆料均指出,炒作網絡安全并將其硬塞入習奧會議程的美國政府長期入侵中國網絡。目前,“賊喊捉賊”的美國政府尚未作出回應。數據專家菲爾丁則對熱力圖評論說:“這些監控行為是極端的‘老大哥’。”
英國《衛報》得到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份文件,揭露了國家安全局的強大工具——無界告密者(Boundless Informant)。
國家安全局從全球各地通過計算機和電話網絡搜集情報。而它的內部工具無界告密者可以記錄、分析這些情報的來源,甚至繪制成熱力圖。
國家安全局的文件稱,開發無界告密者的目的是,通過“分析數據結構”,“實時了解我們對某個國家的情報覆蓋程度如何”。在“使用案例”中,還說明可以知道從某一個國家收集了哪些種類、多少數量的監控數據。
《衛報》獲得的熱力圖顯示,2013年2月至3月,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短短30天內,就從全世界互聯網上收集到970億條數據,其中近30億條來自美國。
監控門新證據:無界告密者全球熱力圖,中國大陸為重點之一
在全球范圍內,伊朗是被美國收集監控情報最多的國家,超過140億條。其次是巴基斯坦,達到135億條。約旦雖然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中“最親密盟友”之一,但也被收集了127億條。埃及被收集的監控情報為76億條,印度列第五,為63億條。分析人士認為,印度數字較高的原因,可能是印度外包服務發達,通訊業務的數量不小。
圖中各國依照被收集監控情報的多少,被標上從紅到綠的不同顏色。中國大陸雖然沒有位居前五,但也是橙色的“重點關照”對象。
美國近年長期炒作網絡安全問題,近期更是“集中火力”指責中國政府發動網絡攻擊,甚至將網絡安全問題硬塞入習奧會議程。結果被自己的“棱鏡”監控門和無界告密者“將了一軍”。日前,揭秘者斯諾登也爆料說,美國政府入侵中國網絡多年。但美國政府尚未對《衛報》和斯諾登披露的長期監控中國網絡一事作出回應。
引人注目的是,德國竟也為橙色,在歐洲的一片綠色中極為突兀。無怪乎默克爾此前表示,要當面質問奧巴馬。
無界告密者使棱鏡陷入更深質疑
美國“棱鏡”監控門曝光后,美國政府一直以“合法”為由進行辯解。但無界告密者顯示出國家安全局及其“棱鏡”秘密監控項目的強大功能,批評者懷疑它們很可能與法律相悖。
雖然無界告密者不涉及信息的具體內容,只是對監控信息進行分類、計數的大數據分析,但說明美國國家安全局確實記錄了監控通訊的相關信息。
其他檔案也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及其“棱鏡”項目的確已將監聽到的情報加以破解分析,這能讓該機構監測出這些情報有多少是來自美國,資料細節包括個人的IP網址等定位信息。
很多人認為,這些事與國家安全局此前的表態以及相關法律相悖。
美國國家安全局此前屢次向國會保證,它無法保留所有的監控蹤跡。就在3月,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Keith Alexander還在回應國會質詢時聲稱,美國政府并未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國家安全局并未獲得授權,也沒有能夠搜集這種情報技術。國家情報總監James Clapper也在接受質詢時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沒有收集任何形式的美國公民的信息。
但《衛報》指出,國家安全局的“無界告密者”軟件還能顯示被監控美國人的人數,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棱鏡”項目的執行是否真的嚴格遵守了《涉外情報監控法》。
在《衛報》爆料后,美國國家安全局發言人仍舊堅稱,“國家安全局一直在向上級及國會報告,自己并沒有能力確定,某次被監聽通訊中,參與者的身份和位置。”
奧巴馬還辯解說:“你們投票選了這些人做國會議員,而他們一直收到關于監控項目的簡報。”
但美國媒體報道,11日和12日,美國國家安全局、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白宮和國務院、商務部等高官均向國會做閉門情況通報。
“與通訊關聯的信息遠比通訊內容本身更重要”
那么國家安全局和棱鏡究竟是否違法呢?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法律過時,因此國家安全局很可能成功繞開了法律。
“美國法律和政策把通訊內容視為最為私密且最有價值的,但這在今天已經過時了,”總部在華盛頓的電子隱私信息中心(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的負責人馬克·盧騰伯格(Marc Rotenberg)說。
盧騰伯格的話揭出了事情的真相。對于美國議員和媒體來說,可能監控本身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將內容與一個人的身份、位置甚至關系網精確“綁定”,才是讓這些政客和媒體人真正害怕的事情,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秘密都將暴露出來。
“如今,與通訊關聯的信息遠比通訊內容本身更重要,那些從事數據挖掘的人都清楚這一點。”盧騰伯格說。
大數據分析這樣的新技術使美國間諜能跟蹤世界上幾乎任何地方的人的活動和往來,而無需實際監視他們或監聽他們的對話。
數據專家稱,國家安全局有效地挖掘元數據的能力,已經使竊聽和偷聽通訊內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元數據指的是關于誰在打電話或發郵件的信息,簡單地說,就是信息的信息。
美國法律限制竊聽和偷聽美國公民通訊的實際內容,但對于打電話這個行為所產生的數據只有很少的保護。而且,對于其他與電話無關的數據,例如用信用卡付帳,幾乎沒有法律保護。
奧巴馬此前為國家安全局收集電話記錄的做法辯護,稱其不涉及偷聽談話內容、或閱讀電子郵件內容。如果屬實,那么國家安全局就是巧妙避開了法律限制,直接抓住了更重要的內容。
為了能利用每天產生的海量新數據,在幾乎沒有經過公眾討論的情況下,國家安全局的規模和能力迅速擴張。在過去10年里,政府給該機構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在猶他州山區修建了一座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堡壘。《紐約時報》稱,“顯然是用來無限期地存儲巨量的個人數據。”
該報還轉引前情報官員的話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美國各地建立了監控站,并幫助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之一,以破解保護信息的編碼。
美國全國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計算機科學和通訊專家赫伯特·林(Herbert Lin)說:“5年前,我會說他們沒有能力監視互聯網流量中的大部分。但現在看來,他們已經接近這個目標。”
事實比傳說更恐怖
情報部門和執法機構現在當然也還在使用被稱為三角定位的“古老技術”確定通話者的位置。從手機蜂窩塔得到的數據能夠跟蹤一個人所在的海拔高度,精度足以確定該人在某棟建筑的某一層。甚至還有軟件能夠通過分析手機數據,尋求預測一個人最可能采取的路線。但這些都已經太“老套”了……
現在,可以把不同的數據流整合到大型數據庫中后,例如把使用手機的時間和地點與信用卡購物、或使用電子收費系統的數據相匹配,情報分析師能獲得一個人生活的不同側面,而在過去,僅靠偷聽他們的談話絕對無法得到這么多。《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有關打一次移動電話的地點和時間的僅僅四條數據,足以在95%的情況下確定打電話者的身份。
“我們能發現各種各樣的關聯和模式,這方面的技術已有重大的進展。”一名為政府工作的計算機科學家說,但他沒有獲準作公開評論,因此要求匿名。
盧騰伯格說:“那種認為政府能監控收集如此大量的信息,卻不會影響美國公民享有的憲法第四修正案(Fourth Amendment)權利(免于不合理的搜查與扣押)的想法,有點是幻想。”
雖然尚無更多證據證明,國家安全局利用大數據對哪些個體做了什么違法的事,但在內部文件中,無界告密者的開發團隊聲稱:“接受所有改進和增加功能的請求。團隊將定期檢視這些請求并作出改進。”
團隊雖然信心滿滿,但隱私權倡導者也在努力。他們要求進行全國討論,以制定新的法規,來限制情報界對大量新數據的獲取。
網絡和數據中心專家亞歷克斯·菲爾丁(Alex Fielding)則評論說,“這些監控行為是極端的‘老大哥’(英國作家奧威爾的小說《1984》中監控全體國民的獨裁者)”。
美國政府的大數據分析
隨著數字通訊量在過去10年中爆炸式地增長,追蹤恐怖分子的美國分析師為了尋求處理大量電話記錄、電子郵件和其他數據的新方法,求助于硅谷的計算機專家,這些專家曾建立了復雜的方程。
國家安全局和其他部門、技術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加州帕洛阿爾托的帕蘭提爾技術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就是其中之一,它由一群來自Pay Pal的投資者創建,Pay Pal無疑也需要大數據分析來滿足商業用途,但這些投資者已經不滿足于此。
實際上,早在2001年10月,即911事件后不久,小布什就秘密啟動了國家安全局的無授權監聽項目,在無需獲得法院授權的情況下監聽美國公民的國際電話和電子郵件,與這個項目同時進行的是大規模的數據挖掘活動。
這些保密項目當時就在政府內部激起了巨大的爭議。2004年3月,時任司法部長約翰·阿什克羅夫特(John Ashcroft)的病房里發生了一次較量。部分白宮官員不愿讓無授權監聽繼續下去,而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的幾個官員則希望繼續。司法部律師辯稱,是數據挖掘引發了更多憲法方面的擔憂。
當時,Facebook僅僅創立一個月,Twitter和蘋果的iPhone和iPad都還不存在。
此后,全球范圍內的數據繼續膨脹,根據IBM公司的估計,由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社交媒體網站、電子郵件和其他形式的數字通訊的廣泛使用,全球每天產生250億億字節的新數據。
而同時,分析這些數據能力的快速進步,美國政府也越走越遠。
電子前沿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技術分析師丹·奧爾巴赫(Dan Auerbach)觀察說,“越來越多的像谷歌(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服務,正在變成信息的大型中央貯藏庫。它們所貯藏的大批數據,對執法機構和情報機構來說,是具有極大吸引力的目標。”
據行業分析人士稱,長期以來,情報機構一直是對高級計算和數據挖掘軟件需求最強烈的客戶之一,近年來尤其是這樣。一名曾擔任技術高管的人士說,“他們跑來對你說,某地有一個美國人將要被炸死,唯一一個能阻止爆炸發生、讓他活下去的人就是你。”
除了人,還要有機器。IBM的“沃森”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展示了數據密集型的人工智能的強大力量。“沃森”是一臺超級計算機,在2011年擊敗了《危險邊緣》(Jeopardy,美國智力競猜節目)的人類冠軍。
分析人士說,“沃森”式的計算,正是處理海量數據所需的技術,它能即時分析互聯網通訊數據,發現可疑的在線行為模式,因此能縮小恐怖分子的搜索范圍。
一名曾給政府提供咨詢的顧問說,過去兩年里,美國國家安全局和中央情報局都在測試用“沃森”,因為他未獲準公開談論此事,所以要求匿名。
關于無界告密者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內部文件
斯諾登事件(“監控門”)新證據:關于無界告密者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內部文件(第1頁)
斯諾登事件(“監控門”)新證據:關于無界告密者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內部文件(第2頁)
斯諾登事件(“監控門”)新證據:關于無界告密者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內部文件(第3頁)
(綜合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